廉江市人民医院 - 百姓平安健康和谐的家园

您的位置:首页>医院动态
【焦点】黄恒团队创新疗法荣登国际期刊,为非哺乳期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带来新希望
发布日期:2025-03-28    浏览次数:35
    日前,廉江市人民医院乳腺科主任黄恒作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登上国际顶尖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7.6),论文提出非哺乳期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局部优先的理念,证明了局部冲洗后观察与口服激素具有同等的治疗效果,但是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更低的副作用。这是发表在顶尖水平杂志上的国际首个关于乳腺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临床实践提供高质量证据。

图片

非哺乳期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挑战与现状

图片

    据黄恒主任介绍,非哺乳期肉芽肿性乳腺炎(Idiopath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 IGM)是一类乳腺炎症性疾病,因其具有治疗难度大、易复发、对生活质量影响大等特点,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痛苦,常常被称作是“不死的癌症”。尽管这种疾病本身并不致命,但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容易反复发作,导致皮肤溃烂。部分患者甚至因为痛苦不堪,无奈的选择切除乳房的手术,接受类似乳腺癌的根治性的手术。我国《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推荐 IGM 患者以口服激素、抗结核治疗为主,然而患者的口服激素、抗结核治疗时程较长,并具有肥胖、痤疮等激素相关不良反应。长期口服激素、抗结核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显著影响,而手术更是给患者带来不可忽视的精神压力以及术后的伤口美容问题。由于病因不明,目前临床上缺乏明确的治疗指南,激素、抗结核、手术等治疗方法的疗效存在争议,且患者复发率高,是目前临床诊疗的难点。

乳腺导管灌注治疗:高效、低毒、微创的新选择

    “许多患者是年轻女性,她们不仅要承受生理痛苦,更因乳房残缺陷入心理困境。”黄恒主任在临床中深刻感受到IGM对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如何在不依赖系统性药物或手术的前提下精准控制炎症,成为团队攻坚的核心目标。  

    研究团队创新提出——“乳腺导管灌注治疗”,即《非哺乳期肉芽肿性乳腺炎乳管冲洗对比激素治疗: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非劣效性临床试验》研究。该项目由廉江市人民医院乳腺科团队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中心团队、江门市妇幼保健院乳腺外科团队共同完成。主要内容是通过乳管灌注与冲洗的形式,将冲洗液(类固醇+抗生素),灌注于乳管中进行冲洗。该方法能有效改善非哺乳期 IGM乳腺炎的症状,促进肿块的缓解,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系统性口服类固醇激素治疗或手术治疗,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接受该疗法的患者1年完全临床缓解率达85.5%,与传统口服激素治疗疗效相当,但安全性显著提升:不良反应率降了41%,且主要不良反应为可自行缓解的月经不调,此外,治疗周期缩短至2周灌注加观察期,患者依从性达82.6%。

    该项研究不仅加深了对非哺乳期肉芽肿性乳腺炎发病机制和病理特征的理解,还促进了临床实践的优化,为患者提供了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从而缩短病程,对IGM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乳腺导管灌注治疗为特发性肉芽肿乳腺炎提供了 “高效 - 低毒 - 微创” 的一线治疗新选择,兼具临床价值与人文关怀,有望重塑 IGM 治疗格局。研究成果2020年10月发表于《BMJ Open》,并于2024年9月登上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7.6)。

黄恒团队的持续贡献与未来展望

    作为研究的主要推动者,黄恒团队深耕乳腺疾病领域20余年,始终以“减少创伤、守护患者尊严”为使命。主刀乳腺良性肿瘤手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术及乳房重建术等近万例。黄恒主任团队曾经过10年不懈努力合作研究完成的一项Ⅲ期临床研究(SYSUCC-001)——卡培他滨节拍化疗用于早期三阴乳腺癌维持治疗成果。该项成果于2020年12月10日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Medical Association》(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上重磅发表,影响因子45.5分,实现了中国乳腺癌研究历史性突破,成为了国际乳腺癌治疗指南,为全国乃至世界广大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模式。此次IGM研究的突破,正是其“临床需求驱动科研”理念的又一实践。  

图片

    “许多县级医院缺乏处理复杂乳腺炎的经验,患者不得不辗转大城市求医。我们希望这项微创技术能帮助基层医生‘接得住’这类疾病,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县。”黄恒表示,团队将进一步探索个性化冲洗方案,优化治疗决策,为更多患者守住健康与尊严。

查看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