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医学上称“踝关节扭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通常指运动过程中,踝关节往某个特定的方向扭转导致踝关节的韧带过度拉伸甚至撕裂。崴脚,是运动损伤中的“常客”,尤其运动的年轻人更容易“中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下楼梯踩空、穿高跟鞋没踩稳、地面不平、高处坠落或跳跃落地不平衡等容易引起崴脚发生。崴脚事小,许多人往往忽视它,简单揉揉了事,但处置不及时或者不恰当的话,有可能进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即习惯性崴脚,甚至踝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今天,我们将通过科学的方法,教您如何应对和预防崴脚,为您的健康给足关“踝”!
崴脚是怎么回事?
崴脚其实是踝关节扭伤。简单来说,就是脚在用力过猛或动作过大时,脚踝超出了正常活动范围,导致周围的韧带、肌肉或关节囊受伤。
踝关节损伤可分以下类型
崴脚主要涉及韧带损伤,根据损伤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级:I级:韧带仅被拉长,稍有疼痛、肿胀;II级:韧带部分撕裂,疼痛加剧,肿胀明显,活动受限;III级:韧带完全断裂,关节稳定性受极大影响,疼痛难忍,淤血严重,甚至出现畸形。
崴脚后常见症状
1.疼痛:踝关节周围会出现疼痛感。2.肿胀:由于组织损伤和出血,踝关节局部会出现肿胀现象。3.活动受限:踝关节以屈伸及内翻活动受限,出现行走困难。4.淤血:部分出现皮肤青紫或皮下淤血现象。
为什么容易崴脚
脚踝是身体的“承重轴”,不仅要支撑全身重量,还要保持平衡。走路时,脚踝承受的重量是体重的1.5倍;跑步时,甚至可达3-4倍,可谓压力巨大!从结构上看,脚踝的外侧比内侧更容易受伤,主要原因有:1.外踝较长:外踝比内踝长一些,虽然提供了一定的骨性保护,但活动幅度更大,受伤风险更高。2.外侧韧带薄弱:外侧韧带比内侧韧带更少、更薄,因此更容易受伤。数据显示,约80%的崴脚发生在脚踝外侧。
崴脚还是骨折?如何分辨?
崴脚通常是韧带受伤,但有时可能伤及骨头。以下是简单的判断方法:1.剧烈疼痛且无法站立如果崴脚后疼痛剧烈,并且完全站不起来,很可能是骨折。2.按压骨头剧痛轻轻按压脚踝外侧的骨头或周围区域,若出现明显剧痛,也需警惕骨折的可能性。注意:如无法判断,建议尽快前往医院检查。拍片(X光)可确认是否骨折,必要时还需进行磁共振(MRI)检查以排除软组织损伤。
崴脚后怎么处理?
崴脚虽小,忽视事大,如若处理不当,可能让你一崴再崴”。
记住“警察”POLICE原则,这是科学应对崴脚的处理方法。
“POLICE”分别代表:保护(Protection)、适当负重(Optimal Loading)、冰敷(Ice)、加压(Compression)和抬高(Elevation)。
保护(Protection):受伤后立即停止活动,保护受伤部位,使用石膏、护踝支具或夹板固定关节,避免二次损伤。
适当负重(Optimal Loading):在疼痛可忍受范围内,尽早进行关节活动和肌肉锻炼,避免长期制动导致的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可佩戴护踝进行轻微活动,逐步恢复功能,最好在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
冰敷(Ice):崴脚后尽快冰敷,减轻肿胀和缓解疼痛,冰袋包裹毛巾,每次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重复一次,持续24-48小时,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
加压(Compression):通过加压包扎减少出血和肿胀,用以弹力绷带适度包裹脚踝,加压时注意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若出现麻木、皮肤发紫,立即松开绷带。
抬高(Elevation): 躺下时将脚和小腿垫高,高于心脏水平,促进下肢静脉回流,能有效帮助消肿。
崴脚后两大误区
1.别热敷:崴脚后立即热敷会加重肿胀,因为热敷会让血液循环加快。
2.别揉搓:不当按摩会加重韧带损伤,不利于康复。
如何预防崴脚?
1、穿对鞋子:选择舒适、防滑、稳定的鞋子,避免为了追求美观而穿不合脚的鞋子。脚的舒适与安全永远优先。
2、小心地面:行走时需注意地面是否平坦、湿滑,避免在光滑或不平整的地面行走,尤其是穿高跟鞋时更需保持警惕,避免滑倒或崴脚。
3、运动前热身:运动前别忘了给脚踝“热身”,进行充分的热身及拉伸活动,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无论是跑步、跳舞,还是其他活动,都可以先活动脚踝,必要时佩戴护踝进行保护。
4、锻炼脚踝:通过踮脚尖走路、提脚跟、跳绳等简单动作,增强脚踝的稳定性,降低崴脚的风险。若不慎崴脚,记得第一时间进行
冷敷、固定、抬高患肢,并尽早就医,让专业医生处理。切勿随意揉搓或听信偏方,如若处理不当,可能变成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