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市人民医院 - 百姓平安健康和谐的家园

您的位置:首页>医院动态
【技术】攻克营养支持难题!廉医消化内科成功为吞咽困难患者完成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发布日期:2025-07-14    浏览次数:53

      近日,廉江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团队成功运用经内镜食管狭窄球囊扩张术联合胃镜胃造瘘术,为一名饱受吞咽困难折磨的患者解决营养支持难题,帮助其重获生命“粮道”,展现出廉江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领域的技术能力与临床应用水平。

      据悉,该患者为男性,因“脑出血后遗症”出现“吞咽困难半年余”入院,此前长期留置胃管(经胃管注食营养支持治疗)。入院2天前患者自行拔除胃管,家属(家属为医务工作者)反复尝试重插胃管失败。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无法进食,遂到廉江市人民医院门诊就诊。门诊行胃镜检查提示“食管狭窄”,收住消化内科进一步治疗。

图片

食管狭窄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诊断该患者不仅有吞咽困难、食管狭窄、脑出血后遗症,还有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积水、鼻窦炎等十余种基础疾病,且患者高龄,长期卧床,外科手术风险高。此外,患者因食管狭窄导致无法常规留置胃管,且长期留置胃管容易引起食管粘膜损伤出血及狭窄,这使得营养支持成为维持其生命的关键难题。

      营养支持有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种方式。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或吸收足够营养的患者提供全面营养支持的方法,在患者胃肠道功能严重障碍或无法经肠内营养满足需求时使用。根据该名患者情况,应优先选择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常见方式有自主进食(患者情况不允许:患者脑出血后遗症,无法自主进食)、留置胃管注食(患者情况不允许:食管狭窄,胃管无法通过)、鼻空肠营养管注食(鼻空肠营养管管腔较小,营养支持难全面,且营养方案要求高,经济负担重),还有一种是胃造瘘。

      胃造瘘的方式有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和外科手术胃造瘘(开放或腹腔镜)。根据该名患者情况,外科手术胃造瘘存在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的问题,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在医院无开展。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是更常用、更微创的方式,适合大多数需长期(大于4周)营养支持的患者,具有微创、无需开腹,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经济负担轻等特点。

图片 图片

球囊扩张治疗中        体外定位确定穿刺点

      经过消化内科团队综合评估患者病情以及多角度考虑治疗方案后,认为经内镜食管狭窄球囊扩张术联合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是最适合该患者的治疗方案。经过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患者同意采取这一治疗方案。消化内科团队凭借扎实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顺利为患者完成经内镜食管狭窄球囊扩张术后直接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图片 图片

穿刺点插入导丝             留置胃造瘘管后

      此次治疗的成功,为吞咽困难患者搭建起维系生命的营养桥梁,不仅体现了消化内科团队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的能力和技术水平,更彰显了团队以患者为中心、以技术攻坚克难的医者担当。未来,廉江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将持续深耕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领域的技术创新,推动临床实践与技术升级的深度融合,以更成熟的术式、更精准的操作,满足更多需要胃造瘘营养支持患者的需求,用医术温度与技术实力持续守护百姓健康。


科普:胃造瘘方式

一、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是一种通过内镜辅助,在腹壁和胃之间建立通道的手术方法,用于长期肠内营养支持或胃肠减压。最常用,适合大多数需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

      (一)适应症:1.长期营养支持(>4周):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ALS、帕金森病)导致吞咽困难;头颈部肿瘤或食管梗阻无法经口进食;严重营养不良且胃肠道功能正常。2.胃肠减压:恶性肠梗阻或腹部手术后需长期减压。

      (二)禁忌症:1.绝对禁忌:腹膜炎、胃壁静脉曲张、凝血功能障碍(INR>1.5或血小板<50×10?/L)、无安全穿刺路径(如肝肿大覆盖胃部)。2.相对禁忌:腹水、肥胖、胃切除术后、腹膜透析患者。

      (三)操作步骤:1.胃镜引导下将胃壁贴近腹壁。2.局部麻醉后,穿刺针经皮刺入胃腔。3.导丝引导下放置造瘘管(如PEG管)。

      (四)术后护理:1.伤口护理:24小时后首次换药,每日消毒并保持干燥;观察感染征象(红肿、渗液、发热)。2.喂养要点:术后6-24小时开始缓慢输注温水或营养液;抬高床头30°防止反流,喂养后冲洗管道。3.并发症监测:早期(<7天):出血、穿孔、误吸、切口感染;晚期(>7天):造瘘管堵塞/移位、肉芽组织增生、腹壁感染。

      (五)并发症及处理:1.感染: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严重时拔管。2.造瘘管堵塞:温水冲洗或胰酶溶解。3.胃内容物渗漏:调整固定盘松紧度,必要时更换导管。4. buried bumper综合征(内固定盘嵌入胃壁):内镜下处理。

      (六)注意事项:1.拔管指征:无需营养支持≥4周时,需内镜或手术取出。2.更换周期:硅胶管每6-12个月更换,如有破损或堵塞立即更换。

二、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PRG, Percutaneous Radiologic Gastrostomy)

      (一)适用人群:PEG失败或食管完全梗阻无法通过胃镜者。

      (二)操作步骤:1.胃内充气(经鼻胃管)使胃壁贴近腹壁。2.X线透视下穿刺并放置造瘘管。

      (三)优点:无需胃镜,适合食管狭窄患者。

      (四)缺点: 辐射暴露,需影像学设备支持。

三、外科手术胃造瘘(开放或腹腔镜)

      (一)适用人群:PEG/PRG失败或高风险(如胃壁无法贴近腹壁);需同时进行其他腹部手术(如肿瘤切除)。

      (二)术式:1.Stamm胃造瘘:开放手术,胃壁固定于腹壁。2.腹腔镜胃造瘘:微创,适用于复杂病例。

      (三)优点:可同时处理腹腔内其他问题(如粘连松解)。

      (四)缺点: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

四、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对比其他方法的优势: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微创、无需开腹,手术时间短(约20-30分钟);术后恢复快,并发症较少,费用低(优于手术造瘘)。

      鼻胃管:仅短期使用(<4周),易引发鼻咽部不适和反流。

      PEG是长期肠内营养的常用方式,有需求的患者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及术后管理,经过多学科协作(内镜医师、营养师、护理团队)可优化患者预后,达到营养支持效果。

查看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