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跳主要是窦房结进行控制,窦房结位于高位右心房和上腔静脉交界处,具有最高的固有发动冲动的频率和自律性的特征。在窦房结发出电冲动后,心脏会在特殊传导过程中,将冲动用正常、稳定的速度传递到心房、房室结、希氏束,最终到达心室。在这一过程中,引发心房和心室出现规律性收缩,就是正常的心律,正常心律也被称为窦性心律,通常正常频率为每分钟在 60~100 次;如果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频率和节奏出现变化,就是心律失常,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律不齐、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一、心律失常的危害
心律失常可能带来严重的危害,对整体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首先,不正常的心跳节奏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影响心脏对身体各部分的血液供应。这可能导致一系列心脑血管事件,对于脑动脉和冠状动脉已有病变的患者,无疑会导致病情加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其次,心律失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尤其是在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情况下,血液在心脏中滞留的时间增加,易形成血栓,进而引发中风等并发症。另外,持续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和肥厚,进而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最终演变成心力衰竭。此外,对于心律失常患者,由于心脏搏动不协调,心室中的血液容易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发生淤血,增加了心脏负担,容易诱发其他心脏疾病。综合而言,心律失常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心脏本身,还可能引发全身性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心律失常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学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有效控制心律失常,降低其危害,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二、心律失常的日常护理方法
(1)保持情绪稳定:对于心律失常患者而言,一旦出现焦虑、抑郁或者高度紧张等情绪变化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发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心律失常患者应当主动保持心态平稳,学会通过深呼吸放松法以及专注力转移等多种方式来减轻不良情绪,同时还可与家人朋友倾诉宣泄,以平常心看待周围的一切,切忌遇事情绪波动过入而导致疾病发作。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参加公益娱乐活动以及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来转移自身专注力,学会与外界接触来提高自我情绪调节能力。
(2)合理锻炼,戒烟戒酒:为确保机体免疫功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日常生活中心律失常患者也需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通常可进行太极、五禽戏、慢走以及散步等有氧运动,尤其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项目。运动时最好有家人陪同,一旦出现呼吸加快以及心悸等不适症状均需立即停下休息。运动时间需以患者机体耐受度为最佳,避免运动时间过长而导致身体负荷增加,引起疾病发作。相关研究显示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吸烟,酗酒也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失常患者在生活中也应当及时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合理饮食:对于心律失常患者,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也对疾病治疗预后具有极大裨益。因此,日常生活中饮食摄入时心律失常患者可适当增加牛肉、鸡蛋等优质蛋白的摄入,同时可适当增加新鲜果蔬的摄入。与此同时,还需注意食物烹煮方式,需以清淡、容易消化为主。比如柏子仁炖猪心、枣仁粳米粥以及人参麦冬汤等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摄入食物时需严禁避免摄入火锅、烧烤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而导致疾病发作。
(4)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相关研究发现,经常熬夜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发作,因此对于心律失常患者而言,一定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保障睡眠质量,同时确保睡眠时间充足。除此之外,日常洗澡时还应注意将水温调节至适宜温度,切忌使用过凉或过热。沐浴时,还要注意合理控制时间,通常以 10~20 分钟为最佳,避免时间过长。与此同时,还应注重排便习惯的养成,确保排便畅通,以免便秘导致疾病发作。
(5)遵从医嘱定期检查,规范用药:对于心律失常患者而言,需严格遵从医嘱,定期到医院接受心电图检查,同时还需对肝脏、甲功以及机体电解质水平进行监测。主要由于患者在日常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可能导致机体水电解质及相关脏器功能出现异常。临床上对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时,通常强调个体化用药。但实际治疗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由于外界因素影响,可能会出现更改药物或者症状有所缓解后自行停药的情况,此类情况均可能导致患者疾病反复发作。因此,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应当严格按照医嘱合理用药。
文字 | 心血管内科林燕
图片 | 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