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以持续呼吸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通常是由暴露于有毒颗粒或气体引起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所致。
慢阻肺病死率高,常伴有气促、咳痰、喘息并反复加重,不仅损伤气道、肺泡和肺血管,同时还损伤肺外组织,如骨骼、骨骼肌、心脏以及其他器官,是一个多基因的全身性疾病。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慢阻肺的“五驾马车”,多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疾病自我管理。
第一驾马车是“戒烟”
慢阻肺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吸烟,绝大多数的慢阻肺患者都是老烟民,整天烟不离手,牙齿和手指都被烟熏得黄黄的。家人朋友应协助医生劝诫患者戒烟。对于不愿戒烟的病人,家属要保持心平气和,理解患者的难处,因为烟草依赖又称尼古丁成瘾,是一种慢性成瘾性疾病,戒烟困难实际上是烟草依赖造成的。
第二驾马车是“规律用药”
医院里时常会见到一些“老病号”服药依从性不高,不舒服的时候积极求医用药,待病情有所好转就自行减药甚至停药,导致疾病反复发作加重,让患者苦不堪言。慢阻肺属于慢性病,需要长期规律用药,尤其是吸入药物。正确、规律使用吸入药物对于患者减轻呼吸困难症状、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十分重要,建议患者每次门诊或住院时应主动让医护人员检查自己是否正确掌握吸入药物的方法。
第三驾马车是“预防感冒”
平时起居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因为受凉感冒是导致慢阻肺病人急性加重的常见诱因。感染性疾病可对肺部造成严重影响,并可导致慢阻肺症状发作,因此重在预防,在疾病的稳定期,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条件允许时接种1次肺炎疫苗,以提高自身的主动免疫能力。
第四驾马车是“加强营养”
慢阻肺的患者因为长期疾病消耗、胃口欠佳或存在偏食、忌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大部分患者都是消瘦的,用“皮包骨”形容都不为过。有资料显示,单纯的瘦体重也能大大增加慢阻肺患者的死亡风险,所以,患者每日膳食应包括谷类、肉类、蛋类、乳类、豆类及制品、蔬菜或水果等食物,少量多餐,不宜过饱,避免进食产气食物,如汽水、啤酒等。有明显缺氧时,可于进食过程中用双腔鼻导管吸氧。此外,如进食时经常发生呛咳,应警惕是否有误吸或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第五驾马车是“运动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不息,运动不止。有些患者得了慢阻肺后很怕运动,因为运动会引发气喘,患者觉得不动就不喘,久而久之,就懒得动了。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患者,运动锻炼都是不一样的。一般病情较轻的慢阻肺患者建议慢跑、爬山、踩单车、爬楼梯等,而病情比较重的患者可以进行快步走、八段锦、太极拳等,更严重者可以戴着氧气或无创呼吸机做原地踏步、扩胸运动、功率单车等,当做运动感到气促明显时可以停下来休息,做一下缩唇呼吸(用鼻子吸气,呼气时嘴巴缩成鱼嘴形慢慢呼气),运动应循序渐进,开始时,每次运动 5~10 分钟,每天1~5 次,适应后延长至每次 20~30 分钟,每天 3~4 次。运动量由慢至快,由小至大逐渐增加,以身体耐受情况为度,持之以恒!此外,如进食时经常发生呛咳,应警惕是否有误吸或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1. 呼吸训练以下呼吸锻炼的方法,患者可先熟读一遍,训练过程由家属进行文字讲解指导
呼吸训练之缩唇呼吸:
要领:吸气时用鼻子快速深吸一口气,再把嘴唇缩成吹口哨的形状(或鱼嘴状),然后一点点把气呼出来;吸气和呼气的时间比例以1:2进行,以慢慢达到1:4为目标。每次大约5-10分钟,每天1-2次。
呼吸训练之腹式呼吸:
要领:患者取立位,也可取坐位或仰卧位(体位无要求),上身肌肉放松做深呼吸,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部。
呼-吸掌握在15秒左右。
深吸气3~5秒,屏息1秒,然后缓慢呼气3~5秒,屏息1秒,呼吸要深长而缓慢,吸气与呼气时间比1:2或1:3。
用鼻吸气,用口呼气,要求深呼深吸,不可用力,每分钟呼吸速度保持在7-8次左右,熟练后可增加次数和时间,可使之成为自然的呼吸习惯。
呼吸训练之吹气球锻炼:
要领:吹气球锻炼的方法是先深吸一口气,对着气球口慢慢吹,直到吹不动为止。需要强调的是,吹气球不在于吹的速度和量,只要尽量把气体吹出即可。锻炼时根据自身状况量力而行,不要过于勉强。
吹气球可帮助肺内气体排出,改善肺部分泌物积聚,增加呼吸肌肉的力量。
2.有氧运动
根据患者的运动能力评估,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方式,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需在有安全保障的环境下)、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以达到患者最大心率的 60% - 80%为宜(最大心率 = 220 - 年龄),开始时,每次运动 5~10 分钟,每天1~5 次,适应后延长至每次 20~30 分钟,每天 3~4 次。运动量由慢至快,由小至大逐渐增加,以身体耐受情况为度。同时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困难、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如有不适及时调整运动强度或停止运动。
扫描下方二维码,
学习更多慢阻肺相关知识
(内容来源于网络)
文字 |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重症亚专业组郭诗华、陈伟萍
图片 | 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 | 宣传科